欢迎您访问智能建造学院学院!
建筑工程学院

本站首页

本站首页 > 正文

老手艺融入新专业,让文化传承“活”起来——智能建造学院举办“古建新生”专题讲座暨重岩亭榫卯实践活动

时间:2025-09-25 10:31:32  浏览:

为促进传统建筑文化与智能建造专业深度融合,响应人社部、教育部及江苏省科普月的相关精神,9月24日下午,智能建造学院在9-B503工作室成功举办《古建新生:智能建造时代下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实践》专题讲座,并同步开展重岩亭榫卯制作实践活动。23级、25级学生代表齐聚一堂,在江苏省一体化名师工作室领办人梁慧慧老师的带领下,共同开启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探索之旅。

专题讲座:解码古建智慧,激活当代价值

“大家请看这幅江苏古宅的飞檐图——这优美的曲线背后,不仅是美学的体现,更是古人应对自然的力学智慧。”讲座伊始,梁慧慧老师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切入,迅速拉近了学生与传统建筑文化的距离。

她从传统建筑的“灵魂”讲起,系统梳理了其历史脉络与非遗技艺(如榫卯、斗拱)的精髓,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榫卯的“扣合玄机”与斗拱的“承重密码”。结合智能建造专业特点,梁老师通过BIM技术模拟的古建修复动画,生动展示如何以数字化手段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,使学生深刻体会到“传统是现代建筑的灵感之源”。

互动环节中,学生们踊跃提问:“BIM能否精准还原复杂榫卯结构?”“专业课程能否融入古建修复项目?”梁老师逐一细致解答,现场气氛热烈,思维碰撞不断,展现出同学们对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浓厚兴趣。

动手实践:榫卯之间见匠心,协作之中悟传承

讲座结束后,实践环节接续展开。25级新生以小组形式,投身于重岩亭模型的制作中。同学们对照图纸,仔细拼合梁柱构件,亲身体验榫卯结构的精妙。

初期操作中,部分小组因构件契合度不足遭遇挑战,但大家并未退缩,而是通过反复调试、团队协作,逐步掌握拼接技巧。从调整角度到优化流程,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耐心与专注,也彰显出古代匠人“精益求精”的精神内核。

“原来不用一钉一铆,也能如此稳固!”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闫劲国同学感叹道。当一座座精巧的重岩亭模型在手中成型,掌声阵阵响起,同学们脸上写满了成就感与文化自豪。

知行合一,以文化人:构建融合育人的新路径

本次活动以“讲座+实践”相结合的方式,是智能建造学院践行“以文化人、以技育人”理念的具体体现。理论讲解夯实文化认知,动手实践深化技术理解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、团队协作能力与文化认同感。

未来,学院将继续依托江苏省一体化名师工作室平台,推动更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教学实践,助力学生在掌握智能建造前沿技能的同时,传承中华建筑文脉,成长为既有技术功底,又具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建造人才。

 供稿:梁慧慧  摄影:梁慧慧  校对:王欣  审核:王会波

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智能建造学院 版权所有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润港大道15号 电话:0516-85958260 邮箱:xzjsxy_jzgcxy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