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的徐州东林园艺区,垂丝海棠轻曳粉妆,樱花大道落英缤纷。4月2日,智能建造学院全体教师在这片春意浸染的园林中,开展了一场融非遗传承与团队协作为一体的“绿野仙踪 非遗手作”主题团建活动。活动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,让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技艺的经纬间编织育人初心,于团队协作的韵律中激荡创新思维。
教师们化身传统匠人,开启植物拓染的艺术之旅。金盏菊的明黄、紫苏的绛紫、蕨类植物的羽状纹理,在特制棉布上渐次绽放。木槌起落间,植物汁液与纤维交融,定格成独一无二的生态画卷。“每一锤都要拿捏力度,就像教育要把握节奏。”建筑装饰教研组王老师举着自己创作的拓染作品感慨,“原来非遗技艺与教书育人一样,都是心与物的深情对话。”
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创意,“泡泡乒乓球”团队挑战赛迸发别样活力。两人一组需在漂浮的肥皂泡中完成乒乓球接力,既考验吹泡的巧劲,更需团队的战略配合。工程造价团队独创的“三段式接力法”,将力学原理融入游戏,以0.3秒优势摘得桂冠。“这个项目像极了我们的BIM协同设计,”获胜组长李老师笑道,“既要各司其职,更要无缝衔接。”
此次团建活动创新采用“非遗+专业+团队”三维融合模式,不仅让教师在自然之美中舒展身心,更在文化浸润中深化育人理念。教师们纷纷表示,要将这份“工匠精神”转化为教学科研的持久动能,在智能建造领域书写新时代的“营造法式”。



供稿:王欣 摄影:丁翊 校对:王欣 审核:王会波